Skip to content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字数: 0 字时长: 0 分钟

一、哲学概论

(一)哲学的概念

  1. 1、哲学:哲学是,是的统一,是有关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1. (1)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

    2.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2.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联系哲学具体科学
区别研究对象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为研究对象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为研究对象
理论特征一般性、普遍性、抽象的个别性、特殊性、具体的
联系
,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也作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2. (2):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2.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 (1)唯物主义主张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 (2)唯心主义主张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三)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1.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是世界的本原,其否认了神创造世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这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例如“世界是一团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

  2.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作为世界的本原;其具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用的观点看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具有形而上学性。例如“生命是架化学机器”、“世界的本原是原子”等。

  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例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1. 1、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根据精神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对 “精神” 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 世界的本原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心灵、经验、感觉、意志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庄子:万物与我唯一
      ③王阳明:心外无物
      ④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①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②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③黑格尔: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④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⑤孔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⑥程颐:万物皆是一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

  4.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2)(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 (3):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4. (4)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5.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

    2.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和鲜明的,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3.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6.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唯物论

(一)物质

  1. 1、物质概念:列宁说“物质是标志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一切变化皆为运动

    1. (1)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2.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3. 3、静止:是。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1. (1)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
  4.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 (1)区别:运动是的,静止是
    2. (2)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5、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 (2)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 (3)时间和空间具有,但是人们对于时空的感觉具有
    4. (4)

(二)意识

  1. 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的产物。②意识是的产物,

  2.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

  3.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的主观映象。。(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4. 4、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 (1)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 ①意识活动的
      2. ②意识活动的
      3.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
      4. ④意识活动对
    2. (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要遵循;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1、。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

  2.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1.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 (2)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3. (3)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 3、方法论

  4. 4、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但是,即使是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达不到人类智能层级,无法真正具有人的意识,

四、辩证法

(一)辩证法总特征【两大观点】

  1. 1、世界的普遍联系

    1. (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2)联系的特点:

      1. 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 ②普遍性:。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3. ③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从总体上看,可以把联系划分为三大类:即物与物的联系、人与物的联系和人与人的联系。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根本途径
      4. ④条件性:联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一定的条件,离开了条件,联系也会不复存在。
    3.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 ①整体居于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2. 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 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4. ④方法论:一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 (4)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2. 2、世界的永恒发展

    1. (1)发展的概念:

    2. (2)发展的实质:

      1.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 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
    3. (3)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的运动,变化不。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的关系。

    4. (4)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三大规律

  1.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 (1)概念: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反映客观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 (2)矛盾基本属性:

      1. ①同一性(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2. ②斗争性(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3.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4. (4)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矛盾不同;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5.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6. (6)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1.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复杂矛盾系统中):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的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的矛盾。
      2.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单个矛盾):矛盾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地位、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次要方面是处于地位的方面。
      3. ③方法论:
    7. (7)内因和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推动事物发展是。但是,外因也可以改变事物的进程。

  2. 2、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1. (1)量: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

    2. (2)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3. (3)质:质是使一个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产生和决定的。

    4. (4)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5. (5)量变与质变的区分:事物变化是否超出的范围。

    6.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7. (7)方法论意义:

      1.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 ②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3. ③坚持原则。
  3.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 (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的因素。

    2.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3. (3)辩证的否定观:

      1. ①辩证的否定是
      2.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 ③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4.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过程),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的过程。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五对范畴

  1. 1、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和事物基本要素的;现象是事物的。真象是从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假象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假象≠错觉)

  2. 2、必然与偶然: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 (1)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2. (2)相互联系: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 (3)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 3、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关系的一对范畴。

    1. (1)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2. (2)因果类型: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等。

  4. 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 (1)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包括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事物),是已经实现了的

    2. (2)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未来的,还没有发生的)。

  5. 5、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反作用,形式适合内容,就促进内容的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则阻碍内容的发展。

五、认识论

(一)实践

  1.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 2、实践的特征

    1. (1)客观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 (2)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是主观的,而实践是客观的)

    3. (3)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4. (4)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 (1)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要解决的是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物质生产实践是实践活动。

    2. (2)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

    3. (3)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创造和生产的实践活动。

    4. (4)虚拟实践: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二)认识

  1.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 2、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毛泽东
    1.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1.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
      2.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第二,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

(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一个人的认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

(四)真理

  1.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1. (1)。真理的内容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

    2.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实践证实的认识就是真理。

  3. 3、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并不是两个真理。

    1. (1)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

      1. ①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②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这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2)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

      1. ①第一,从客观世界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2. ②第二,就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4. 4、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

  5. 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 (1)真理和谬误相互,二者是有原则区别的,存在着原则界限。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2. (2)真理和谬误是的。①二者,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任何真理都是对于特定对象的正确反映,都适用于一定的范围。

五、历史唯物主义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2)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 2、社会存在: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是指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是的。

  3. 3、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1. (1)从社会意识的划分可分为

    2. (2)从社会意识的划分可分为

    3. (3)从社会意识划分可分为

      1. ①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②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等,不具有阶级性。
  4.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1)

    2. (2),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1.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
      2. ②社会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
      3. ③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
      4. ④社会意识各自具有
      5.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 1、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 (2)生产力的要素:

      1. 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二者统称为“生产资料”
      2. ②非实体性要素,教育、管理、、经济信息等,也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3.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4.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 (2)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 ①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2. ②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等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等设施。
    3.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 4、社会发展动力

    1.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的制约)

  2. 2、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 (1)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

    2.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3. 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 (1)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③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

(四)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 2、人的价值

    1.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 (3)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和表现自己的价值。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