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生物知识

字数: 0 字时长: 0 分钟

一、生物

  1. 1、生物

    1. (1)非细胞结构:

      1. ①病毒:SARS 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流感病毒等
      2. ②类病毒:仅由 RNA分子构成
      3. ③肮病毒:仅有蛋白质构成,如疯牛病病原体
    2. (2)细胞结构生物:

      1. ①原核生物:细菌、蓝藻、放线菌
      2. ②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1. 2、生物分类单位:域、病毒并不属于生物领域,因此没有病毒域这样的分类级别。病毒的研究被归入病毒学领域,而非生物学的范畴

    1. (1)域:最高级的分类单元,基于生物而确定的。生物的三个主要域是: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古细菌域。

      1. ①原核生物域:细胞缺乏真核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DNA位于细胞核区域中,通常是单细胞生物,细菌是原核生物域的典型代表。比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2. ②真核生物域:细胞包含真核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DNA位于细胞核内,可以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几乎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等。
      3. ③古细菌域:与细菌相似,但在生物进化上更接近真核生物,如极端嗜热菌、产甲烷古菌等。
    2. (2)界:在“真核生物域”里面,再根据怎么获取营养、身体结构等分为几个“界”。主要包括: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等等。

    3. (3)门:同一个“界”里的生物,身体构造的基本蓝图(体型、对称性、脊索等)不一样,就分成了不同的“门”,这是区别很大的一个层级。如,植物界又可分为:蓝藻门、真菌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等。动物界又分为: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

    4. (4)纲:同一个“门”里的生物,再根据更细致的特征(比如体温、生殖方式、身体部位特征)分。如,在脊索动物门里有哺乳纲,鸟纲等,在被子植物门里有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等。

    5. (5)目:同一个“纲”里的生物,根据生活习性、食性等再细分。如,在哺乳纲里有食肉目,灵长目等,在单子叶植物纲里有禾本目等。

    6. (6)科:同一个“目”里的生物,关系更近了一步,外形和行为习性非常相似。如,食肉目有猫科,犬科等。禾本目有禾本科。

    7. (7)属:同一个“科”里的生物,已经是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了,甚至不同属的动物之间一般无法产生后代。如猫科有豹属,猫属等。禾本科有稻属。

    8. (8)种:这是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同一种的生物才能交配并生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如,猫属里的家猫,豹属里的虎、狮,稻属里的亚洲稻。

  2. 3、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 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

  3. 4、生物进化的顺序

    1. (1)动物:单细胞动物 → 腔肠动物 → 扁形动物 → 线形动物 → 环节动物 → 软体动物 → 节肢动物 → 棘皮动物 → 圆口类 → 鱼类 → 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 鸟类 → 哺乳动物

      1. ①单细胞动物:只有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个体,如很多细菌就是单细胞生物。

      2. ②腔肠动物:现称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3. ③扁形动物: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

      4. ④线形动物:大部分为小形的蠕形动物,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具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许多代表为寄生虫,如铁线虫等,或在海洋或淡水中营漂浮或底栖生活。

      5. ⑤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常见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又称水蛭)、沙蚕等。

      6. ⑥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体柔软而不分节。如蜗牛、田螺、蛞蝓、河蚌、毛蚶、乌贼、章鱼、石鳖等;

      7. ⑦节肢动物:两侧对称,异律分节,身体以及足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附肢。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共同构成关节动物。如虾、蟹、蚊、蝇、蝴蝶、蜘蛛、蜈蚣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等,

      8. ⑧棘皮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

      9. ⑨圆口类: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主要包括七鳃鳗和盲鳗两类。

      10. ⑩鱼类:有尾无四肢,尾分岔,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注:鲸鱼、海豚都不是鱼,是哺乳动物)。

      11. ⑪两栖动物:有尾无四肢,,生活在水中。它们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在水中时,可以用皮肤呼吸。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常见动物:蛙、蝾螈,大鲵(娃娃鱼)等。

      12. ⑫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和甲。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动物,陆地生活,体温不恒定。常见动物:陆龟、变色龙、鳄鱼、蛇、蜥蜴、恐龙等。

      13. ⑬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动物。体轻。喙无齿,身体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够飞翔。常见动物:鸭子、麻雀、家鸽、鹅、鹦鹉等。

      14. ⑭哺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特殊:鸭嘴兽卵生),哺乳,用肺呼吸。哺乳动物中,能够飞翔的动物只有蝙蝠。哺乳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人是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

    2. (2)植物:

      1. ①菌藻植物: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如海带。

      2. ②苔藓植物:小型高等植物,无维管组织,喜阴湿,如葫芦藓。‌

      3. ③蕨类植物:比苔藓略高级,孢子繁殖,复杂一点了,有根、茎、叶等器官,如蕨菜。

      4. ④裸子植物:最早以种子繁殖的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部没有果皮包裹,例如松树的种子。

      5. ⑤被子植物:种子繁殖,种子外部是有果实包裹的,例如桃子等水果。

    3. (3)人类:猿人 → 直立人 → 智人。

  4. 5、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 (1)物种: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井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3. (3)地理隔离: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个体并不都是生活在一起的。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碍,每一个物种总是分成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这些群体就是不同的种群,


  1. 6、生物圈:生物圈是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 10000 米至海平面以下 10000 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全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 7、生物圈的组成

    1. (1)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2. (2)消费者,主要指动物。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捕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叫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

    3. (3)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 8、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例如:草、兔子、狼。。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1. 9、植物细胞的结构

    1. 细胞壁:一层透明的薄壁,起到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 细胞膜 紧贴细胞壁的一层极薄的膜。它除了起保护作用以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粘稠物质。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可以看到细胞质缓缓地流动着。它的流动能够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质的里面有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例如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糖分和带酸味的物质。
    4. 细胞核 近似球形,由更加粘稠的物质组成。里面含有遗传物质。
    5. 叶绿体: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内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6. 一个植物体内有数不尽的细胞,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相邻的细胞之间,有许多条由细胞质形成的细丝互相联系着,这样的细丝叫做胞间连丝。植物体相邻的细胞,就是通过胞间连丝互相交流营养物质的。
  2. 10、植物种子的成分

    1. (1)水分。任何植物的种子,不管怎么晾晒,总是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水分。
    2. (2)无机盐。燃烧后剩下来的灰是无机盐,无论哪种植物的种子,燃烧以后都会留下少量的灰。
    3. (3)淀粉。揉挤面团形成的乳白色液体,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
    4. (4)蛋白质。布包内剩下的胶黏物质叫做面筋,是一种蛋白质。
    5. (5)脂肪。
    6. 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加热的时候,都能燃烧。这样的物质叫做有机物。水分和无机盐在加热的时候,不能燃烧变成炭,这样的物质叫做无机物。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种子里的含量也不同,
  3. 11、植物根的组成

    1. (1)主根:由种子中的培根发育成的根。主根与茎相连,向下生长。
    2. (2)侧根:从主根上生出的根。侧根上又依次生出侧根。侧根主要向四周扩展。
    3. (3)不定根:从茎、叶上生出的根。
    4. 小麦的根,主根不发达,主要由许多不定根组成的。
  4. 12、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 三类无机盐作用缺乏时的表现
      含氮的无机盐(如硝酸铵)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 (如过磷酸钙)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如氯化钾)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2. 除了上述这三类无机盐以外,植物还需要许多类无机盐。例如,缺少含铁的无机盐,果树就会得黄叶病;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就会“花儿不实”(只开花不结果实)。
  5. 13、蒸腾作用及意义: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6. 14、生物代谢

    1. (1)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直接从外界环境摄取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进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2. (2)异养型生物:依赖现成有机物获取营养的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承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主要包括人、动物、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

    3. (3)兼性营养型**:某些微生物既能通过自养方式获取能量,又能通过异养方式进行代谢的营养类型。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双重功能,例如红螺菌。

  7. 15、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利用太阳的光能与自身的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1.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温度、矿质元素、水分。

    2. (2)光合作用场所:一般在细胞的叶绿体进行,但不一定都在叶绿体中进行。例如,但因其细胞内光合片层上有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及其他条件,因此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8. 16、呼吸作用: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1. (1)有氧呼吸:有氧气参与,可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2. (2)无氧呼吸:没氧气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不完全,产生乳酸的主要有乳酸菌、玉米的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和骨骼肌。产生酒精最主要的是酵母菌、根霉、曲霉

    3. (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4. (4)呼吸作用场所: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基质。

二、遗传

  1. 1、定义: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遗传学是研究此现象的学科。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 为遗传物质。

  2. 2、核酸,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化学组成不同,。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 RNA 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3. 3、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主要由组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4. 4、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 DNA 片段,是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隐性基因a控制。组合中只要有A 就可以是双眼皮宝宝(AA、Aa都可以);基因组合为aa时,才会表现出单眼皮性状。

  5. 5、中心法则

  6. 6、可遗传变异与进化: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 (1)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

      1.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CCT→CAT),其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由谷氨酸改变为缬氨酸。
    2. (2)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三、人体构造

  1.   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组成常见疾病
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肩周炎、骨质增生、佝偻病、骨质疏松等
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胰腺、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
肝胆疾病(胆结石、肝硬化、肝炎)、消化道溃疡、肠胃炎、痔疮等
呼吸系统呼吸道、肺血管、肺和呼吸肌肺部疾病(肺炎、肺心病、肺结核等)、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尿路感染、尿失禁、肾结石
生殖系统生殖腺、生殖管道、附属器官不孕症、痛经、前列腺炎等
内分泌系统多种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肢端肥大症
免疫系统1.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等
3.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
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
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智商低下、癫痫、多动症、老年痴呆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

四、免疫系统

  1.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

  2. 2、脾:是体内形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是人体的“血库”。

  3. 3、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4. 4、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1. (1)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2. (2)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五、营养物质

  1. 1、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分别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

  2. 2、血液的糖类:主要为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3. 3、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4. 4、非必需氨基酸:不是说人体不需要这些氨基酸,而是说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得到,不一定非从食物直接摄取不可。

  5. 5、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6. 6、维生素|激素

    1. (1)维生素A,缺乏易患夜盲症

    2. (2)维生素B1,缺乏易患脚气病

    3. (3)维生素B2,缺乏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病

    4. (4)维生素 C,缺乏易患坏血病,易感冒、咳嗽

    5. (5)维生素 D,缺乏易患骨质软化、儿童患软骨病(佝偻病)

    6. (6)维生素 E,缺乏易氧化,衰老

    7. (7)叶酸,缺乏易贫血

    8. (8)生长激素,缺乏易患侏儒症,过多易患巨人症

    9. (9)胰岛素(蛋白质),缺乏易患糖尿病

    10. (10)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易患呆小症,成年缺乏易患大脖子病,成年过剩易患甲亢

    11. (11)性激素,缺乏易患月经异常、性功能障碍

  7. 7、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为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

  8. 8、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1. 元素主要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过量症
      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海产品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克汀病(呆小病)甲亢
      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菠菜、瘦肉、蛋黄、肝脏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生成有破坏作用的自由基
      促进发育,参与酶合成,增强组织再生,增强记忆力苹果、肝脏、高蛋白食物生长迟滞、免疫力下降、大脑发育不良影响对铁的吸收
      抗氧化,保护红细胞,是“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玉米、南瓜、蒜、海产品心脏病、癌症、肌肉无力、疼痛关节痛,骨、神经、肝脏受损
      构建牙釉质,使牙齿抗腐蚀;参与骨骼的形成,使骨质坚硬粮食、水果、茶叶、肉、青菜、土豆骨质疏松、龋齿,可加入牙膏中预防龋齿牙斑病(牙齿上形成氟斑)、氟骨症(关节和骨持续疼痛)
      参与血红蛋白、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铁吸收,参与神经组织形成肝脏、海鲜冠心病、贫血、骨质疏松肝脏受损
  9. 9、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

    1. 元素主要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
      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血液凝固,保持肌体运动,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达奶及奶制品,最佳补钙时间是在临睡前佝偻病(少儿)、骨质疏松症(中老年);抽搐
      构成骨骼和牙齿,是细胞膜、核酸、ATP 的基本成份瘦肉、蛋、奶、内脏、海带、坚果、粗粮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血液和细胞内液电解质主要成分,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达果蔬、粮食、肉类脑溢血,高血压
      血液和细胞外液电解质主要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食盐头痛、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腹胀、恶心呕吐等
      骨骼中的重要成分,保护神经坚果、大豆、绿色蔬菜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胆固醇、产生幻觉

六、血

  1. 1、血液:人体内的总血量大约是体重的 7%到8%,血液由血浆、血细胞()构成。

    1. (1)血浆:约占全血容积的55%。它主要由水、溶解于其中的溶质以及血浆蛋白等构成。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同时也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内环境。

    2. (2)血细胞:又称血球,约占 45%,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根据形态的差异和功能的不同,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类。

      1. ①红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而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铁元素,维生素C有助于铁元素的吸收,所以缺铁或者缺维生素C就会缺乏血红蛋白,从而导致贫血。
      2. ②白细胞:白细胞通过吞噬、消化及免疫反应,抵御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实现对机体的保护,起到“防御”的作用。
      3. ③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但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其主要功能是,同时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2. 2、血液的类型

    1. (1)动脉血:含氧较多、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血液经过肺部加氧后形成动脉血,然后流向身体各组织和器官。

    2. (2)静脉血:含氧量低,含较多二氧化碳,呈暗红色。动脉血流到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后,氧气被消耗掉,形成静脉血回流到心脏。

    3.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如

  3. 3、血型:1900 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发现了 A B O 血型。将血型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此外,还有系统等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为Rh阴性血的人群数量约占中国汉族人群的3‰,因Rh阴性血比较稀有,被形象的称为

  4. 4、血型遗传规律:血型遗传规律主要遵循,即子代的血型由来自父母的遗传因子决定。

    1. (1)ABO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A和B为显性,O为隐性,父母各提供一个等位基因(A、B或O),组合后决定孩子的血型。

      1. ①父母为A型(AA或AO)和B型(BB或BO),孩子可能为A、B、AB或O型。
      2. ②父母为A型(AA或AO)和O型(OO),孩子只能为A或O型。
    2. (2)Rh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显性基因为Rh⁺,隐性基因为Rh⁻。

      1. ①父母均为Rh⁺(如基因型为Rh⁺Rh⁺或Rh⁺Rh⁻),孩子可能为Rh⁺或Rh⁻。
      2. ②父母一方为Rh⁻(Rh⁻Rh⁻),另一方为Rh⁺(Rh⁺Rh⁻),孩子可能为Rh⁺(50%)或Rh⁻(50%)。
      3. ③父母均为Rh⁻(Rh⁻Rh⁻),孩子必为Rh⁻。
  5. 5、献血:

    1. (1)献血的采集要求: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献血一般在 200-400 毫升之间,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 13%,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2. (2)献血的限制:国家提倡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的年龄为 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 60 周岁。如果身体患有各种急慢性病症、体重过轻或过重、贫血,患有各种感染疾病或有感染疾病风险的人都不能献血山东新途径。

七、常见疾病

传染病

  1. 1、传染病一般分为甲、乙、丙三类

    1. (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梅毒、疟疾、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等。
    3.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风疹、手足口病等。
  2. 2、传染病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又分为:

    1. (1)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气传播
    2. (2)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水、饮食传播:
    3. (3)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生物媒介等传播
    4. (4)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等,接触传播;
    5. (5)性传染病: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3. 3、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三类:

    1. (1)由真菌引起的:足癣和手癣;
    2. (2)由细菌引起:肺结核、破伤风
    3. (3)由病毒引起:艾滋病、非典、鸡瘟、手足口病、狂犬病、水痘、腮腺炎。
  4. 4、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5. 5、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亲密接触进行传播,一般的人际交往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6. 6、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和这两类病人一起吃饭有可能被传染。

  7. 7、甲型 H1N1 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8. 8、肺结核: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

  9. 9、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 100%

遗传病

  1. 1、遗传病分为三大类: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

  2. 2、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多指症),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如抗维生素D 佝偻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如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只有男性发病,如外耳道多毛症)。

肿瘤

  1. 1、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恶性肿瘤可分为癌和肉瘤。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2. 2、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

  3. 3、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它常见疾病

  1. 1、高血压: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

  2. 2、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3. 3、胆固醇高: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 和胆汁中含量也高。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 成胆汁酸,维生素D 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胆固醇摄入多了,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心病等所谓的“富贵病”。

  4. 4、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沙门菌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常常因为误食不洁食物引起,伤寒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传播的,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携带者体外,经过生活接触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吃入体内而感染。

  5. 5、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是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在全身各脏器(主要在骨髓、脾、肝和淋巴结)广泛、无 限制地异常增生。 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痛。

  6. 6、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是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轻微损伤后大量出血不止,也可自发性出血。

  7. 7、坏血病: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 C 所引起的疾病,也称“维生素 C 缺乏症”。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和骨骼改变。

  8. 8、败血症:败血症是一种,细菌侵入人体血液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严重感染。 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肝脾肿大,易出现休克。

八、疾病治疗

  1. 不能做X线检查、CT检查、有潜在创伤或风险的检查等
  2. 对人体无辐射伤害,因此经常被使用在生殖系统、乳房、骨盆及膀胱病的侦测及诊断上。核磁共振成像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不能适用。
  3. 目前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胃镜是最常用的内窥镜。

  4.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根据费用支付方式,可分为政府免费提供和公民自费自愿接种两类:根据注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6. 会导致超级细菌的形成。
  7. 是常用的抗生素,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8. ,否则容易出现休克,晕厥,老年人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9. 不宜在晚上服用。
  10. 。不能用茶水、牛奶、咖啡喝药。
  11. 手术、放疗、化疗并称